|
前面讨论了茶的活性和风格。活性决定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潜力,而风格则呈现出普洱茶的魅力。
普洱茶的变化,它的风格在不同时间段所呈现出来的迥异,背后的创造者是微生物。微生物利用茶叶的活性去开发出普洱茶独特的风格。
这些风格,香气类型、汤质的轻盈或厚重、稠滑度、细腻度、包裹性、水路、喉韵等等,有什么规律可寻吗?它们又是由什么决定的,过程是怎样的?
比如我们说香气。
芳香类物质在干茶中所占比例非常小,仅仅只有十万分之二,即便如此,里面仍有60%属于令人不愉快的青叶醇、青叶醛,也就是顺-3-己烯醇,老茶客熟知的“青草味”,也有人称之为“臭青味”。但其它微不足道的芳樟醇、香叶醇、橙花醇等却构成了普洱茶汤迷人的风味。
在普洱茶的工艺阶段,以及仓储过程中,这些香气都会发生变化。今天闻着香的,过一段就没有了。因为香气会挥发。
它的挥发过程是由结构不稳定的、活泼的香气类型,逐步向着结构更稳定的,沉稳内敛的香型过渡。
它们大致的变化过程是:
青草气—清香—花香—花蜜香—花果香—陈香—木质香。
要注意的是,这种变化并不是跳跃式的,不是一个阶段走完了再进入下一个阶段,而是相互杂糅的,缓慢过渡的。
同时,香气的类型是和品种相关的。勐库大叶种、勐海大叶种、凤庆大叶种、易武绿芽茶、景迈细芽茶等,都各有不同的底层香,也就是品种香。而在深藏的底层香之上所浮现的,是某些工艺香和结构不太稳定花香、蜜香等。
关于香气,我们要注意留意的是它的工艺香,过度浓郁的香气往往要值得警惕。因为很可能是以茶叶的活性物质置换来的。这种靠牺牲茶叶的活性来换取的短期陶醉,是不可取的。
比如景迈细芽茶,我们熟知的“景迈香”,也就是橙花叔醇。它所含的一部分香气是以糖苷类结构存在。是一个葡萄糖+一个香气分子。所以当我们在品做工正确的景迈细芽茶时(注意品种,一定要是景迈细芽茶),口腔内会水解释放糖(回甘),同时释放香气,会有唇齿生香的清凉醉人感。
但是不正确的工艺,就会使这些糖苷类物质提前分解,香气提前释放,导致活性物质丧失,这样的茶,也只能现喝了。

|
|